2021年3月,財政部辦公廳和國家知識產權辦公室發布了一項專利專項計劃,對專利技術轉化運用成效顯著的省份給予1億元的獎補資金。同時,還強調要喚醒“沉睡專利”,暢通技術要素流轉渠道,提升高等校院所等創新主體知識產權轉化率和實施效益。我國農藥行業歷經從無到有、從粗放式發展到創新發展的轉變。近年來,我國在創制農藥方面也取得了積極進步,逐漸走出了中國特色的創制之路,引起了國際市場的關注。與跨國公司的創制農藥比,我國農藥專利申報數量盡管不少,但專利市場化不夠,專利轉化的困局還有待突破。
1 2020年我國農藥專利概況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專利凝聚了全世界95%的最新科技信息。專利是一個企業最富經濟價值和技術含量的核心資產,專利數量和質量可以直接反映出該企業的創新能力?v觀不同跨國農化公司的發展階段,讓他們獨霸市場、構建核心競爭優勢的都是專利產品。我國農化行業要實現具有高技術含量的創新發展,關鍵在于創新能力、知識產權轉化能力的建設。
通過對中國化工信息中心的數據統計分析,2020年,全球累計公開農藥相關專利25,537件,較2019年(28,979件)下降11.88%,但中國公開農藥專利數(10,552件),占全球公開專利數的41.3%,與2019年(10,618件,占全球公開專利數的36.6%)比,僅下降0.62%,占全球公開專利數的比重提升4.7%。從專利申請來看,中國農藥的創新活動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國外公司在中國申請的農藥專利,2020年公開數為1,001件,較2019年增長6.7%,可見國外公司越來越重視中國農藥市場。
圖1 全球各類農藥2019-2020年專利公開數
從農藥品種來看,2020年,全球累計公開的殺菌劑、除草劑、殺蟲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專利分別為4,979、1,924、4,139、2,318件,較2019年分別下降7.76%、24.61%、16.74%、0.25%,除草劑總量最少,下降比例也最高;植物生長調節劑基本持平;殺節肢動物劑、殺線蟲劑、害蟲驅避劑專利分別為3,418、601、588件,較2019年分別下降17.64%、20.92%、6.67%,其中害蟲驅避劑下降比例最低。
在中國,2020年累計公開的殺菌劑、除草劑、殺蟲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專利分別為3,242、855、2,500、1,786件,較2019年分別下降0.7%、18.89%、13.31%、增長1.65%,與國際情況基本一致,除草劑總量最少,下降比例最高;植物生長調節劑略有增長;殺節肢動物劑、殺線蟲劑、害蟲驅避劑專利分別為2,051、298、374件,較2019年分別下降14.33%、12.09%、5.56%,也是害蟲驅避劑下降比例最低。
2020年全球公開的農藥專利中排名前5的申請人分別是拜耳、先正達、巴斯夫、道農科、住友,均為知名企業,其粗略數量分別為761、694、588、508、290件。
中國申請農藥專利最多的是華南農業大學,為132件,在全球居第9位。2020年,中國公開的農藥專利中排名前5的申請人分別是華南農業大學、農科院植保所、先正達、中國農業大學、沈陽化工研究院。對比國際大公司,中國企業專利申請量還有較大差距。
表1 2019-2021年專利過期農藥品種概況
2 從仿制到自主研發,我國正逐步邁進農藥創制國家的行列
在國外公司越來越重視中國農藥市場的同時,國內農藥也從仿制走向自主研發。我國農藥在198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出臺之前基本上都是以仿制為主,專利法實施后慢慢由仿制轉向創制,如南開大學李正名院士發明的除草劑單嘧磺隆,解決了谷子田重要雜草的防治難題,是我國首個獲得中國發明專利的除草劑品種。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專利法歷經了多次修改,促成了我國農藥的創新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加速了我國由以仿為主、仿創并舉向自主創新的新時期的到來。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九五”計劃期間),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建成了北、南兩個農藥創制(工程)中心,形成了沈陽化工研究院和南開大學為主的北方中心,以及以江蘇、湖南、浙江、上海院所為主的南方中心,建立了6個農藥創制基地。一些具有研發能力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以及40余家企業相繼創建了農藥創新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中間試驗車間或產業化示范企業。
整體看,我國農藥企業以制劑企業居多,絕大多數還是缺少自己的專利技術,新品研發能力較弱,制劑的同質化競爭嚴重,技術進步及創新能力依然有待加強。2017年以來農藥監管法規、政策密集出臺,引導著我國農化行業知識產權的發展方向,登記要求的提升、產業整合、農藥溯源等,推動著我國農藥逐步由仿制為主向自主研發轉變,由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轉變,由“多而雜”向“少而精”轉變。近5年來,隨著我國新農藥創制體系的不斷完善,我國農藥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持續提升。
到目前為止,我國自主創制并獲得登記的農藥新品種已有50余個,且近年來涌現出了一批重要綠色創制新品種,特別是關鍵創制技術的突破,極大地提高了我國農藥工業的創制水平。農藥“十四.五”規劃將引領我國農藥行業繼續加強新農藥創制,加大新農藥創制和推廣應用政策扶持力度,推動科研、教學、推廣單位和農藥企業協作,打造覆蓋農藥創新全鏈條、全環節、對農藥創新具有強大支撐能力的創新平臺。
3 農藥專利產業化遇到的困惑
專利轉化率低是我國作為專利大國的痛點,農藥產業也是如此。
3.1 專利發展思路的限制
實行改革開放的前20年,我國的高新技術基本上是走引進消化吸收的創新之路,在拿來中消化,不斷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逐漸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在此期間,我國不僅專利成果不多,而且轉化率不高,非核心技術專利多,專利質量也不高。這個時期的中國2,000余家農藥企業,嘗試新農藥創制的企業比較少,大多數企業更愿意選擇拿來,因此農藥企業在創制投入、技術研發方面相對滯后。
3.2 我國原始創新的結構偏少
目前發現的大多數農藥化合物的結構均是基于國外已有品種的化學結構,許多品種都是經過“me too”的途徑獲得,真正屬于原始創新的結構為數不多,這就在創制過程中帶來能否獲得知識產權的風險。此外,“me too”得到的結構即使在某些方面比先導結構具有優勢,但使用者往往因為“先入為主”,使得這些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量薄弱。
3.3 專利策劃單一,沒有全局規劃
國內的企業或個人申請專利很多是為了申請專利而申請,大部分專利都是單個申請,幾乎沒有從專利轉化到市場策略上的安排和統籌規劃。有些科研項目僅是為了職稱評定、政策獎勵、發表論著,缺少市場可行性的驗證。在項目完成初期試驗后,又缺少資金支持下一步研究,導致技術深度不夠,距離產業化還很遠。
3.4 研究開發與市場脫節
技術人員在技術創新初期沒有考慮是否適合市場需要,實用性差或者不符合市場要求,這類專利技術因為沒有市場價值,轉化起來必然困難。到目前為止,中國農藥創制品種有50余種,因效果或性價比等因素,大面積推廣應用的也就10多種。此外,從當前我國新農藥創制方面取得的成果看來,一些科研院所只注重實驗室創制,不注重后期應用技術開發,特別是不太注重后期推廣示范應用,加上企業在登記試驗費用及對未來市場的憂慮,也導致登記工作開展不積極,產品不能順利“轉正”。所以說,農藥的研制一定要切合或者引導我國農民的實際需求,現實中很多產品因成本高、性價比較低或者市場潛力有限,研究開發與應用脫節,導致很多化合物被束之高閣,不能真正產生經濟效益。
3.5 專利溝通渠道窄,沒有好的轉化渠道
很多科研院所有不少發明專利,但是一直放在“兜”里,拿出來展示的機會很少,與企業之間的 需求不能實現良好的交流與融合。國內也缺少正規 的專利開放性官方交易平臺,同時,企業對于專利檢索及知識產權保護雖然重視但是實際保護力卻不 夠。而對于科研院所來說,缺少專利轉化專業隊伍、 經費不足、積極性差等也已經成為阻礙其專利技術 轉化的因素。
3.6 專利保護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科研機構的專利保護普遍不力,主要表現在:針對科研成果的專利保護不夠及時,很多專利申請提交的時間晚于論文發表時間,導致獲權困難或權 利不穩定;有些科研成果的專利申請文件撰寫質量不高,權利要求保護范圍小,無法形成有效保護;有些科研成果的專利布局意識不強,缺少立體化、多層次、持續性的專利布局,忽視國外市場保護,往往導致被迫放棄國際大市場。
4 農藥專利保護及產業化的途徑建議
農藥工業是一個專利密集型產業,最能體現出其發展水平的是農藥新品種的研究開發。創制農藥的開發周期漫長,從先導化合物的選擇到篩選到田間試驗再到上市,開發周期一般要10年以上,這也更能體現出知識產權在農化行業中的重要意義。而隨著對農藥應用要求的不斷提升,比如應對抗性、安全綠色、提高利用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農藥新成分發現難度加大,使得農藥研發效率緩慢下行,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新品研發。全球創制農藥難度增加,專利市場萎縮,專利過期農藥種類不斷增長。因此,我國更要重視農藥專利的轉化落地,促使我國農藥創制在國際市場占有更多席位。雖然目前的農藥知識產權保護與轉化還面臨著一些困境,但形勢向好的趨勢沒變,我們既要重視專利轉化落地,也要加大專利保護力度。
4.1 打通渠道激活更多“沉睡專利”
科研機構作為技術供給側,存在與企業技術需求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暢通的問題,是當前技術成果轉化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建議充分發揮“互聯網+”互通互聯的作用,依托科研院所知識產權和技術轉移中心、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等載體,打造國家級專利技術推廣平臺,集中發布專利技術供給信息,拓寬專利技術供給渠道,激發科研院所特別是高校的專利轉化活力,激活更多“沉睡專利”。
4.2 讓更多農藥企業參與進來
我國進行新農藥創制的主體還是以高校和一些科研單位為主,在一些結構較新的化合物專利申請中,缺少企業的參與,以進一步深化應用研究和市場推廣。其實這些從事新農藥創制的科研單位是一個“孤單的隊伍”,如果讓企業參與進來,聯合企業進行定向技術開發,通過建立聯合實驗室、公共研發平臺等方式,促進科研成果直接在相關企業進行落地,讓這些活性化合物快速實現產業化并大力推廣。
4.3 加大核心農藥品種的推廣力度
目前,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也有數十個,但由于種種原因,最終獲得正式登記的產品并不多,一些獲得正式登記的產品市場占有率也有限。因此,應積極以市場為導向,促進這些獲得正式登記產品的應用技術開發和推廣,激勵企業積極探索營銷手段,或充分利用一些企業十分成熟的營銷渠道,使其逐漸形成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品牌。
4.4 引導科研團隊與專利運營機構合作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萍汲晒霓D化依賴于發明人,由發明人對技術進行價值判斷、營銷推廣、商務談判,迫使“專業的”發明人去兼職當“不專業的”技術經理人,成果轉化的效率和效果與專業的轉化機構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梢钥紤]借用專業的專利運營機構拓展成果轉化的渠道,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深度與廣度。
4.5 完善專利項目全周期管理
在項目申報時,進行專利信息分析、開展專利導航,明確研發方向、上市路徑、市場推廣的可行性研究。項目實施過程中,開展專利預警,及時調整研發方向。對專利布局開展研究,形成高質量的專利組合。項目驗收前,以成果轉化為導向,積極申報核心專利、形成標準必要專利,構建保護完善的專利包。項目完成后,通過行業會議、專業會議、發布會等形式多維度發布推廣科技成果,提高成果轉化效率。
5 小結
根據研究發現,在國際產業分工利益鏈中,知識產權已成為參與高端競爭的重要要素,其收益遠遠高于勞動力、資本、土地等傳統要素。中國農藥工業也已經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我們不僅是非專利農藥的主要制造商,也是跨國公司重要農藥的專利市場和競爭對象。我國農藥行業發展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大農藥研發投入,創造和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骨干農藥品種。與此同時還要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學會制定相應的知識產權戰略,促進專利的轉化落地及市場應用推廣,構建周密的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網,促進農藥專利的成果轉化和市場推廣,實現中國農藥行業具有高技術含量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南通市生產力促進中心 劉宏霞